
2025年10月30日下午,“致敬经典”系列读书会第二场领读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王水雄教授莅临酒店偷拍 ,深度导读托马斯·谢林的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读书会围绕“为什么是《冲突战略学》”展开,系统梳理理论脉络,剖析核心概念,为现场师生呈现了冲突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实践启示。读书会由副院长尹栾玉教授主持。

讲座开篇,王水雄教授对“冲突战略学”进行了理论溯源。他首先从社会冲突论切入,该理论强调冲突在社会运行与演变中的重要性,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与科塞的 “社会安全阀”思想等,均揭示了冲突的客观存在及其社会功能。但社会冲突论单纯将冲突视为利益对抗的零和博弈,忽视了对冲突进行战略或策略性研究。
随后,王水雄教授对比了数学博弈论与冲突战略学的联系与区别。数学博弈论以理性参与者、策略互动为核心,但存在均衡唯一性难题和对参与者数学能力的过高假设,更靠近具象参照型理论;而冲突战略学继承了其理性预设和博弈框架,更聚焦真实冲突情境,融入社会性、历史性因素,将参与者视为具体现实的人,属于现实逼近型理论,二者在理论定位与实践应用层面形成鲜明对比。
在核心概念阐释部分,王水雄教授深入解读了威胁与承诺对博弈框架的改变。通过市场进入博弈、多步骤博弈等实例,他清晰地说明了威胁与承诺可以重构博弈的最优选择,同时界定了二者的差异:威胁会为接收者带来损失且成功后无需践行,承诺则能带来收益且成功后需践行。二者的本质是社会学语境中权力与信任的具象化表达,有效威胁是权力运转的核心,可置信承诺则是信任生成的基石。
王水雄教授进一步指出,让威胁与承诺具备可信度的关键在于“任责”,即通过主动约束自身行为、放弃部分选项来影响他人决策。他列举了历史典故、新闻事件等具象案例,阐释了物理空间、文化历史、社会设置、当事人的认知等可用于任责的资源,生动展现了“任责”在冲突博弈中的重要价值。
在博弈结果的探讨中,王水雄教授重点分析了“聚点”理论。他以三八线、纽约中央火车站会面等例子说明,在缺乏明确沟通的博弈中,参与者可借助历史传统、物理时空唯一性等隐性信息实现协同,“聚点解” 成为冲突双方达成共识的自然选择。
关于不确定性与有限战争,王水雄教授首先指出限制战争的可能性源于冲突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并存。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并非单纯的“信息缺失”,而是源于策略模糊性、信息偏差与决策动态变化,具有“风险放大”与“约束冲突”的双重效应。当不确定性与“共同毁灭风险”绑定,如核战争的极端后果,会迫使双方谨慎决策,形成隐形约束。他进一步指出,化解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任责与信号传递,任责通过不可逆行动消除策略模糊性,信号传递则以低成本可观测行为传递意图。限制战争的核心机制正是共同利益与成本威慑的双重作用。
在结论环节,王水雄教授总结了冲突战略学的启示:方法上要学习框架并跳出框架;立场上要立足于普通人的互动博弈;理论上要寻找相依决策过程中的核心规律,特别是任责-威胁/承诺框架作为现实逼近型理论的核心作用。最后,王水雄教授还探讨了冲突战略学在城乡社区空间规划、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社会冲突论宏观和微观上的关联,提出了开拓军事社会学或战争社会学的可能方向。

读书会的互动环节氛围热烈。杜静元、赵秋雁等多位师生依次点评和提问,围绕经济学与社会学对“承诺”和“威胁”的不同认识、具象参照型与现实逼近型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冲突战略学在中国宏观与微观治理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王水雄教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结合理论本质与现实案例展开深入阐释。他再次明确区分了社会学视角下的“承诺”和“威胁”,对比了具象参照型和现实逼近型理论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应用差距,并指出要关注数字时代的变化,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将冲突战略学有效地运用于具体研究与实践中。
整场读书会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案例翔实,深化了师生对经济社会学经典理论的理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具兼容性的理论框架。